首页>>速记速录案例>>地产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余秋雨:中国传统人居之文化解读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余秋雨    类型: 其他    发表: 2006/3/18    浏览:   


    主持人:各位现场的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腾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文化大讲堂”。我们的“文化大讲堂”将于下午的2点半准时开始,谢谢大家。  
    主持人:首先感谢大家参加城市山林文化大讲堂。本次讲堂是由深圳商报以及深圳电台家园栏目共同主办的,首先请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参加我们今天讲堂的主要嘉宾。他们是来自主办方的嘉宾: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董炳根先生;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华联置业集团董事长丁跃;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胡洪侠;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代表家园栏目制片人郭占伟;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候军;晶报副总编辑李高峰;南方都市报深圳总经理林炜明;搜房网华南区总裁许冉。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今天的重头嘉宾,著名学者--余秋雨。  
    刚才我提到我们今天的活动是由深圳商报和深圳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我们的承办方也是非常有实力的公司,是来自深圳华联置业集团。根据大家看到这个片子的时候可能中间有一段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记忆,谈的是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他非常喜欢山水画,同时也为他曾经在苏州山林所居住的地方写下了城市山林四个字。由华联置业集团所开发的位于深圳大南山脚下的项目,也就是起源于此,他的设计理念也是从米芾先生的城市山林山林获得的灵感。  
    我相信一个现代社区所打造的山水林泉之乐的这样一个城市山林即将会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我们所办的这次城市山林的讲座,其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解读去透视在现代都市里,我们生活的方向究竟应该在何方。首先我们邀请承办方的领导,来自深圳市华联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笑东先生给大家做简单的发言,有请。  
    徐笑东:尊敬的余秋雨老师,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华联置业集团热烈欢迎余秋雨先生莅临深圳,为我们主讲这堂文化课。感谢各位来宾、各位听众能在宝贵的周末参与我们的活动,同时还要感谢前排就坐的各位嘉宾以及与我们共同主持此次活动的合作单位。我们能相聚于此,离不开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更要感谢的是关注此次活动的深圳市民,因为有了你们的关注,我们才能聚在这里共同为深圳的文化事业增添色彩。今年召开的三次会议首次提出,深圳文化产业将成为共同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支柱,而刚刚在北京结束的两会上,文化立市的主题多次被提及,文化中国也作为主题。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单位,我们之所以组织这次活动是因为我们也肯定了文化产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效益社会的作用。华联发展集团是1983年为了支持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投资遍布全国,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以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存为目标。  
    深圳市华联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与深圳共同发展20多年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也把文化事业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本次华联城市山林文化大讲堂是我们联合了深圳多家文化单位和媒体共同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以公益和学术为出发点,围绕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主题,从文化、哲学、建筑和园林的角度讲述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现代理念。我们将与文化学者、建筑专家一起啊,用系列讲堂的形式,号召社会人士共同探讨我们的居住模式、空间、理念和价值,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规格来探讨居住文化,带动社会各界关注居住文化,引导人民对居住文化的深层次追求,努力追求一种新的生活理想。  
    今天的讲座主要是讲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内涵,此外我们还将举办两次文化讲堂,其中一场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来讲,另一场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主讲嘉宾是周国平先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若我们一起来挖掘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精髓,相信有在座各位朋友的参与,我们对人居文化的挖掘和发扬会更好的促进深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我们的都市人文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再次感谢各位,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徐总,作为著名的学者,余秋雨先生始终是以直接导入的方式去探讨中华文明的,面对厚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余秋雨先生始终是以自己将玄奥的一些细微感触放大,然后释放给更多的人群。今天我们随着后余秋雨先生的讲述一起去感受他所感受到的中国传统人居文化带给我们的启迪。各位,掌声有请余秋雨先生。  
    在这儿同时也补充两点,为了维持我们现场的秩序,和尊重他们的权益,请现场的朋友将自己的手机关闭或者调到震动状态,等余老师的发言完之后,我会给大部预留一点时间提问,采取用纸条的方式提问,再统一交给余老师回答。  
    余秋雨:大家下午好。应该感谢华联城市山林文化大讲堂对我的邀请,让我见到了很多一直想见的深圳朋友,我听说深圳之外的一些朋友也来了,我非常高兴。另外我觉得这个大讲堂在深圳,以深圳作为据点来开张的话,我们不应该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物业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行为。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从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探讨中国正在从书面文化进入到生态文化,在这个转折过程当中的一些步伐。  
    其实我们已经从书面文化转到生态文化这个过程当中已经有好多探讨了,但这个探讨一直不太深入或者不太完整。今天我们开始这个大讲堂,好像无论从组织的等级、形成的规模上来看是一个极其认真的、规格很高的一次探讨,这个探讨当然不会因为我们的这次大讲堂而了结,但是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启发。这个大讲堂在深圳举行,也意味着深圳这座城市在中国当代城市山林的文化上取得了优先发言权,这点也是我要感谢这个大讲堂的原因。  
     
刚才有朋友说,感谢我来到深圳,其实深圳也是我的一个居住地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以深圳的居住者来感谢这个大讲堂的开办,对于中国文化带来的主信号,这个信号就是我前面讲到的,我们中国文化现在不可能,而且永远也不可能脱离书面文化,但是有没有可能分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生态文化,而且给生态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今天开始讲的内容大家不要期待我在中国传统人居上讲很多专业的知识,我都在学习,我只是一个旅行者和观察者的角度取得了这个谈话资格,我在全世界走得很多,所以我有一种感官上的对比,在这种感官对比上产生的总体概括都是从感性上来的,理性的知识和建筑学上的基本知识,我确实在慢慢根据我感兴趣的内容去补充。 
稍微扯得远一点,中国的传统人居和欧洲的传统人居,如果做比较的话,应该这么说,确确实实最真实的反映了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其实我们现在从很多书里面都可以看得出来,我略略的提一下。 
  
    我们在讲到中国的建筑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好多宏伟的皇宫,甚至于好多宏伟的陵墓,我们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优势,我们最早的时候想到的是皇宫和陵墓。欧洲的建筑我们想到它宏伟的起点,就是雅典的城市山庙,也就是说这两个文明的起点就表现不同,一个是以皇权为核心,一个是以神权为核心,以皇权为核心的是体现在建筑上,以神权为核心的也是一样。中华文明也有自己的宗教,也有自己不错的宗教建筑,但是我们对宗教的看法没有像欧洲那么的宏伟、统一,我们比较随意,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比较随意、比较平和,所以在中国的建筑业没有出现像巴通神庙这样伟大的建筑形态。  
    中国从秦汉帝国开始以后,就进入到一个宏伟的帝国文明,那么这个宏伟的帝国文明实际上是我们所说的阿房宫、陵墓,这样的以宫殿、陵墓作为重要的建筑形态。首先把东西方的建筑一下子推到了最高的层面上去了,因为这非常的重要,有极高的高度,就是把两方面建筑都居高临下的定了自己的制高点。建筑文化和其他文化不一样的就是这样,一个是需要集中太多太多的财力、物力、人力。不管哪个方面,首先从制高点上解决问题,然后再慢慢的覆盖到平常形态。  
    有这个制高点以后,后来慢慢的开始产生了差别。我相信这个差别和罗马帝国有关,在帝国时期已经有这个差别了,我首先对历史的概念再讲讲。历史上的几个文明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最早的时候出现过一个叫圆点时期,圆点时期就是2500年前后,人类共同创立了我们非常精湛的、第一流的文化思维和精神典籍,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国没有缺席,希腊没有缺席,印度也没有缺席。简单的说他们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共同在这个地球上,但他们共同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类出现这么伟大的思想家也不会超越他们,这是很神秘的,我们中国现在还很少有人研究这个现象,我们叫哲学时代。但是这个时间过去几个世纪以后,快速进入到帝国时期。中国有秦汉帝国,西方有罗马帝国,印度有孔雀王朝。政权性的文化这个时候在建筑上产生了一点差别,一方面它们还是神权非常重要,罗马帝国的时候神权也非常重要,我们的皇权当然毫无疑问地从帝国时代开始非常稳固了。  
    但是罗马帝国有一点开始和当时的中国秦汉帝国不一样了,它出现了重大的公共建筑,这是中国没有的,无论是中国的皇权还是私人建筑都不是公共建筑,我们如果现在到罗马去参观的话,我们会看到譬如斗兽场,比如说他们的广场,这些都是在中国秦汉帝国的时候是很薄弱的,中国秦汉帝国很少有宏伟的公共建筑。这时候两个文明开始产生了一点差异。  
    这个差异后来慢慢的发展下去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我们大概到了唐代,唐代与中国历史有一个分歧,安史之乱之后不仅唐代分成了前后两期,整个中国历史也分成了前后两期,这里面有什么大的区别呢?我们从宏伟壮丽的时代进入到关注生活的、比较奢侈的时代,比较自由、享受的时代,就是后唐和前唐相比,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区别,这一点让中国的文化当中对于人居的概念慢慢的正常滋长,我认为是在唐后期,这是和文化的思维有关。而再到宋代,又开始进入到了某一种市场化建筑的时代,我们看看《清明上河图》,大概就知道市场化建筑起来了,这是非常大的区别。  
    我们在《清明上河图》里面不仅可能看到行业的建筑,也可以看到民居了。唐后期是中国非常关键的时期。后来在欧洲,在这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就是我们在非常宏伟的发挥中华文明背景的时候,欧洲有很长时间的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大家不要小看,他们在黑暗的中世纪有很多东西不太行,但是建筑的发展还是不错的,譬如我们现在去巴黎看看,巴黎圣母院我们都知道,我们小时候就知道了,那是中世纪的建筑非常好,他们的建筑还是按照他们以神权为主的主轴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得很精美。大概从中世纪结束以后到了文艺复兴,这两方面中国的建筑文明或者人居文明和欧洲的建筑文明或者人居文明开始的差别就可以有一个文化上的对比话语更多了,这个对比话语大概是这样的:中国的还是几乎属于这种状态,以王权为主,民间的是按照封建伦理结构构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民居建筑,他们讲求中轴线,不管是四合院,讲究群体组合,就像一个族人,一个家园的家长,尊卑有序,大家慢慢的烘托着他,这是中国的精神文化变成它的象征的文化形象,我们从人居文化里面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所以,中国的建筑带有很大的群体性。它的缺点由于非常讲究尊卑有别,好建筑和坏建筑的区别就太明显了,到现在也是如此。住在好建筑里的人文化可以容忍他不远处的坏建筑,密密层层,这是中国社会里面的一种封建的宗法伦理结构所造成的物化形态,就是以皇家的建筑为主体,官场建筑为主体,慢慢的组成了家庭伦理结构,家庭里的结构是尊卑有别的,外面的建筑也是尊卑有别的。这是体现中国文化非常典型的例子。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也是一片混乱,尽管有非常精彩的建筑,但到了文艺复兴的时候发生的微妙的变化,这我需要有对比的性给大家说一说。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