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速记速录案例>>科技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周国平:用哲学思维剖析人居文化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黑匣子速记    类型: 原创    发表: 2006/4/1    浏览:   


                           周国平先生的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诗人,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朋友们好,我非常感谢华联置业集团邀请我到文化大讲堂和深圳的朋友们交流!其实我是不太喜欢作讲座的,在北京他们邀请我作讲座,我一般都拒绝,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这个人口才不好,不像余秋雨先生出口成章,我没有那个能力。我自己觉得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家里看书、写东西,我觉得这是最舒服的状态,所以一般我不太愿意出来作讲座,但是我比较愿意到深圳来作讲座(众人鼓掌)。

    为什么呢?我来过几次,包括读书月的活动、团中央和深圳团委举办的青年读书节活动。我也在何香凝美术馆讲过尼采的美学,这些讲课的经历给我一个感觉,我觉得深圳人热爱文化、深圳人有文化。可能有些人,比如说北京是有文化的地方,但是北京文化的特点是集中在一些学者、作家、所谓的文化人身上,一般的市民对文化不是特别感兴趣。我觉得深圳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文化人。但是各个阶层的人、各个行业的人都对文化有一种渴望,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更主要的。

    从文化来说,我认为像学术类的东西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就是一个人的教养、对文化的兴趣、生活的兴趣。这个东西是更重要的。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深圳人的素质我是很欣赏的(众人鼓掌)。

    深圳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一个移民的城市,都是来自各地的有抱负的人来这里闯事业,本来就有相当的文化素质。不管从事什么行业,这种对文化的热爱仍然存在,这是我比较喜欢到深圳来作交流的原因。

    但是对今天讲的题目,说实话我一开始是犹豫的,主办方一开始给我讲的时候,我是推辞的,因为我觉得对人居文化不是特别关注,我觉得我没有资格讲。我这个人就算讲熟悉的话题都有点困难,如果讲陌生的话题就更不能讲的。所以一开始我是推辞。后来跟我联系的先生跟我说,没有关系,就按照我自己的思路讲,讲我熟悉的东西,至于居住文化,稍微沾一点边就行了。但是我听就像我参加一场考试,考官说不管怎么回答都及格(众人笑)。但是我觉得不能离题太远,我还是作了一些准备。我还是围绕居住文化的问题使劲的调动我的人生储备。我确实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也好、对建筑文化也好,我是一个外行。我会做一些宏观的联系,肯定不专业。对居住这个问题,我总是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所以我会联系起来说一说。

    我着重从哲学方面谈谈我对居住文化的一些感觉,不能说是理论,无非是一些感受的东西。

    首先我谈谈对居住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最近我看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居住文化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

    什么叫居住文化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文化?但是文化这个概念有很多的解释。从我的看法来说,我觉得文化实际上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及其产品。就是说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第一,他是从动物转变过来的,他用动物性、生物性的活动。这个不能称为文化。但是从跟动物有区别的时候文化就开始了。就像马克思说,文化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根据有一些人的看法,开始人住在窑洞里,但是我们原始人开始在岩洞上画简单图画的时候,那个时候文化就开始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文化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生物性的欲望,开始满足自己精神的一些需要,像那样一些活动就是文化活动了。最纯粹的文化就是纯粹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比如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文学,这些东西都是很纯粹的精神文化,他们的存在纯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我们现在讲的居住文化是另外一个层次的,我把它称为日常生活的文化。就是说,人的衣食住行完全是为了维持自己生存的这些活动,这些活动本身不能称为文化,但是一旦人从这里面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那个时候文化就开始了。比如现在讲的人的两大本能,食、色。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吃饱肚子,那个时候人们不会谈所谓的食文化。一旦从吃这个行为中感觉到一种享受,审美的享受也好或者更多的快乐,那个时候就有饮食文化了。比如烹调艺术。

    当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且成为快乐的源泉、成为审美行为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

    如果一个人在那里吃东西,我觉得这很不文化。这种感觉特别难受。我一个人在家里工作的时候,中午我一个人在家里填饱肚子,我这个时候觉得这个行为是多余的,很不舒服。但是有几个朋友在一起,一起吃饭、喝酒、聊天,那个时候就很有文化。你的感觉就非常好。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当吃的行为你从中得到精神享受的时候,这就成为文化了。这个来源很早,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柏拉图,他有一篇著名的对话,就是《宴饮》,这里专门讲他的朋友这里又吃又喝又聊天,聊什么呢?聊爱情。这是柏拉图一个很重要的对话。

    如果性仅仅是为了生殖、繁衍后代,那个时候就一点都不文化。但是从人类把性不仅仅当做繁衍后代的手段,有更高的目的,比如快感甚至审美享受,从那个时候开始性也成为一种文化。历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情色文化或者叫做性文化。像古罗马有一个作家澳威尔,他写了一篇文章说到男人怎么勾引女人、女人怎么使自己有魅力、男人怎么使自己有魅力,这个东西是一个经典。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典,像《素女经》,专门讲怎么从性行为得到快感,这不仅仅是为了生物生存。在我看到性文化最高表现就是爱情。爱情中,人从两性关系不仅仅得到了是身体的快乐,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快乐。

    人的日常生活除了这个还有衣着,穿衣有服装文化。如果穿衣仅仅是为了避免寒冷,那个还不能称为文化。衣服最早的起源还不是为了抵御大自然的寒冷,最早还是羞耻心,为了把自己下体遮盖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行为。按照《圣经》的说法,亚当和夏娃他们是吃了智慧果后才开始用无花果的树叶做成围裙把自己遮挡起来。所以衣着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行为,这是动物没有的,只有人才有。像吃和性动物是有的,但是穿衣服动物是没有的。当然服装文化越来越发达,人们从服装中得到了很大的精神快乐,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居住。当然除了蜜蜂这些为了自己做巢是自然行为。人最早的时候利用一些自然的条件给自然避寒。当人们最开始给自己盖房子,中国韩非子为了避禽害,那个时候大家生活的环境非常差,有各种禽兽、还有毒蛇等等,为了避禽害,就开始搭了窝。从古时候开始用木头搭房子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了。

    总的来说,如果说人的居住仅仅是为了避寒冷或者避禽害,仅仅是为了生存的话,那个时候你说是文化也是一个非常初级的文化。我们现在开始谈居住文化说明我们对居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而且我们开始向居住要求精神享受,要求他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从这个时候开始居住文化才成为一个话题,才值得我们去讨论。

    居住能够满足人的什么样的精神需要呢?人对居住的精神需要、精神满足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人对自然的需要。一开始的时候,人要盖房子是为了避免自然对人的伤害,包括自然的风雨、寒冷、虫害、野兽。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是要把自己和自然有一个隔离。但是人归根到底还是自然的孩子,用《圣经》里亚当说的话来说:你是来自泥土,还要回到泥土。这是事实。从根本利益上说,自然是人的永恒价值。土地是人的永恒家园。我们需要一种人工的建筑,把自己和自然有一定的隔离,避免他为我们所害,但是我们不能隔离到那种地步,真正把人和自然的联系切断。如果那样的话,你建起来的居住的东西实际上它的害处更大,它把人最根本的需要等于是堵塞了,不能满足人的最根本需要。

    好的居住环境是应该能够使人和自然联系起来,达到一种亲密关系、和谐关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要求。

    我自己很有体会,我小时候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在上海大城市。像我的祖母、祖父、外祖母他们都在上海郊区,我记得小时候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到郊区、到乡下去,现在那里都变成城市了。那个时候有一条小河、有一些农田,有一些树木,树上有各种昆虫、蟋蟀、河里还有鱼。为什么那个时候特别快乐?实际上你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你是属于大自然的。我就称之为大自然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有一个生命共同体,植物、动物、人,你有很多亲戚,他们都是你的亲戚,这种生活很充实。当时我就感觉城市的生活很枯燥,我就说城市里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现在的居住方式发展使我们绝大多数孩子没有童年,他们始终在封闭的环境里生活,和土地是隔离的。

    人和大自然的联系不光是和土地,还有天空。天空对人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永远看不到天的话,这对人的精神是一种压抑,人的精神不能很好的发展。

    我们的哲学是怎么开始的?按照古希腊哲学家的说法,哲学是从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世界怎么感到惊奇?看到天,尤其是夏天的晚上看星空的时候,用康德的说法就是:最让我们敬畏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古希腊哲学家就是这样开始的,哲学是从仰慕天空开始,无限的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想弄清楚。这个时候就开始人的哲学思考、也开始了人类的科学探索。

    人的精神生活两种最重要的方式,一种是哲学、一种是科学。还有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形式,就是宗教或者道德。那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一种敬畏开始的。看天空会产生两种感情,一种是惊奇,导致了你去探索、思考,这个时候有了科学、哲学。一种是敬畏,原来宇宙是这么伟大,人类还是很渺小的,那个时候产生了信仰、宗教。它的源头在这里。我们始终在封闭的结构里生活,没有看天空机会的话,人的精神欲望是被萎缩的,人的精神能力被萎缩了。可能某些个人可以突破这个,但是从整个群体来说、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种悲哀。

    为什么说现在的哲学比古时候的哲学差多了,当代很少出大的哲学家,能出柏拉图、孔子、老子这样的人吗?出不来。我觉得这是跟居住环境有关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