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速记速录案例>>科技速记案例>>正在阅读

周国平:用哲学的理性思维剖析传统的人居文化

  来源: 黑匣子速记    作者:  黑匣子速记    类型: 原创    发表: 2006/4/1    浏览:   


  这一点对居住文化有什么影响呢?为了回答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我使劲在这里牵强附会(全场鼓掌)。道家对中国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亲近自然、崇尚个性。这样的传统不是我们的主流传统,但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传统。

    在这样的传统的影响下,山水画、山水诗歌就非常发达。在这些山水画、山水诗歌的熏陶下产生了中国的园林艺术,这是我的一个推测。我觉得这里面是有联系的。据我所了解,中国的园林艺术很早就开始了,官方的园林就很早了,商州时代就有了,殷纣王就已经有园林了,到秦朝,皇家的园林就已经很辉煌了。但是中国的私家园林、文人园林是从魏晋时期兴旺起来的。这和文人特别欣赏道家哲学有关系。像季康这些人,从老庄到魏晋时期又是一个高潮,恰恰这个时候园林兴旺起来了,这两个事情同时发生不是偶然的。魏晋时期,战争连连,人们更多的是从道家寻求安慰、从自然界寻求安慰,所以特别强调和自然的亲密关系。他们甚至认为不应该有房子,就应该住在大自然里。像软集(音)就说了,一个不通于自然的人是不懂得道德。道德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和自然流成一体。他提倡不要住宅,智人无宅,天地为客。他认为住在房子里,对人是太狭隘、太局促了。用他的话求大道无所寓。天就是房子,地就是床。他们确实也当时过了这样的生活。我看软集(音)就是好多天不回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当然比较极端了。到后面太平一点了,就要房子了。陶渊明是要房子的。但是他基本上就住在农舍。邻居也都是农民。他是这样的一个条件,对陶渊明来说,还没有园,他就需要一个山水的环境。

    再进一步,就是对园林的要求了,不光住在农村,在自然这个环境里,还希望能够把山水移到家里来,这就是园林。这恐怕应该说是中国文人尤其是魏晋之后,唐朝、宋朝都是这样的,都追求园林。像唐朝元季写的那种境界,所谓泉源在庭户、恫涸当门前。总的来说,中国园林艺术跟道家崇尚个性、亲近自然的传统有密切联系。

    上面我就是从哲学背景讲一些对居住文化的理念,肯定有一些牵强的地方。从现在的现状来谈一些看法,作为一种文化来说,他应该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才成为精神文化。从这个要求来说,我谈一些看法。包括房地产界对这些问题的谈论。

    第一,我觉得应该注意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是城市化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关系。对于自然的保护和自然亲近的关系,从中国的思想之源来说、从中国传统来说,我觉得有道家传统可以继承,亲近自然的传统。从西方来说,我觉得西方这方面比我们做的好。现在很多人有这样的论调,好像西方的生态危机很严重,自然保护的不好。这是和西方哲学有关的天人相分、天人对立,所以要靠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拯救他们,对这个想法我觉得非常可笑。

    实际上我认为中国保护自然、亲近自然这个传统来自到道家,而不是儒家。儒家的天人合一和亲近自然毫无关系,那才是牵强附会(众人笑)。

    儒家的天人合一,当代有一个解释,所谓的天人合一有两种意思:第一,一种是孟子他们所主张的,他们觉得天人合一就是天人相通,人和宇宙是相通的,就是我心藉宇宙。我凭我的内心或者良知就可以认识宇宙。这完全是认识的改变,和生态学毫无关系。另外一层意思是董忠书的意思,天人相类。天和人是类似的,结构是一样的。董忠书是非常牵强附会的把宇宙的秩序按照我们社会伦理哲学讲的一番。天上的日月星辰丢是有等级的,他用这个东西来证明我们人类应该有等级关系,要守规则。这完全是把人类的能力东西搬到天上,反过来证明人类的秩序,完全是牵强附会,风马牛相不及。其实我们每个人到了欧洲、美国,我们会看到他们的生态保护远远比我们好。

    我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就感到非常震惊,我说原来有这样美丽的城市啊。我第一次到德国的时候,我们底下都是黄颜色的,进入蒙古沙漠都是黄颜色的,慢慢进入欧洲绿色越来越多,后来到了法兰克福,底下一块一块绿的,底下像积木一样搭的房子,我就知道法兰克福到了。而且法兰克福被称为最丑陋的城市,而这里还有这么多的绿色。你看巴黎,有很多的大森林保护的很好。

    所以你要让中国拯救西方的生态,那太可笑了。

    现在我觉得我们中国这个问题还是挺严重的,就是怎么保护自然生态的问题。现在中国城市化的进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过去十年里,城市每年平均10%的速度扩张,从1978年到2004年,6年的时间里城镇化的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将近一半的土地。城市人口由1.7亿增加到5.4亿。

    城市化是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样以一种健康的形式来进行。

    我认为应该控制他的速度和规模。城乡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这样下去我觉得挺可怕。

    我就非常喜欢英国一个诗人库伯的一句诗,他说上帝创造的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人类创造城市应该说很聪明,但是应该说我们是有限的,你不应该让人类的作品排挤掉上帝的作品,那肯定将是人类灾难。

    另外一点,应该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很多人都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开发房地产和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关系也很重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包括有历史价值的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也包括体现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的民居和街区。建筑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东西。他应该也是时间在空间中的延续。如果纯粹是一个空间的东西,他没有任何时间内涵的话,你这个房子盖的再华丽,它没有多大价值。它不光是一个物体的东西。像以前的房子,老房子、祖宗的房子,有些是没有保护价值了。但是在那个年代,人和屋子是一个亲密的关系,不是一个物体的关系。这里有很多历史的记忆、很多故事。人住在里面不光是对物理环境的感受,这里面有很多人文的感受,这就是房子的历史。

    从一个城市来说更是这样,也许从个别房屋来说、某些街区、住宅是不可避免要拆掉的。但是从整个城市来说,当你拆旧房子,建新房子的时候,你必须考虑保存历史风貌的问题。哪些东西是不能拆的,你可以在内部进行改造,但是街面是不能拆的,要保存原貌。我觉得这必须是一个重点考虑的东西。

    现在我们城市建设这个问题挺大的,老城区成片改造把城市风貌遭到了灭绝性的破坏,很多老街都不见了,被中央大道所取代。城墙被立交桥所取代。你真的觉得他挺丑陋的。现在的二环原来上面的城墙,我是看过老北京的。62年的时候,我到北大上学。那个时候城墙基本还在。那个时候你真是感觉这是一个历史古城。你在城墙散步的时候,城墙已经拆了很多了。但是那个时候基本几个城门都在,你就感觉这个城市是很有味道的。现在你看看立交桥,是一个现代的迷宫,看了很难受。很多城市都互相模仿。所以你到一个地方,如果你光看眼前的景观,让你说在哪个城市,恐怕都说不出来,因为都差不多。老建筑被完全不加选择的拆掉了,另外新建筑业没有特色。

    有一次我去延安,那是好几年前,当时我想看看延安的窑洞。延安人都是喜欢扭秧歌舞。后来到那里一看,房子都差不多的。他们的娱乐方式跟其他城市也一样了,什么蓝花花卡拉OK厅,当时就觉得一种很荒诞的感觉。8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说我是都市里的异乡人,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民族风情体现这个城市的个性,他们源于这个城市的特殊文化传统。消灭了一个城市的个性查不多等于消灭了这个城市的寄予。这样的城市无论多么繁华对他们的客人都丧失了学习的价值。对他们主人也丧失了家的意义。其实一个寄予的城市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个居民都是无家可归的外乡人而已。你去一个外国城市,你是去看大商场吗?不是的,你是去看历史建筑。中国现在城市里可看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都是孤零零的一些文物。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我推荐一本书,就是新华社记者王军写的《城际》我看了这本书很震动,他写了北京市城建过程中的教训,从解放一直到现在。里面引用了大师吴良庸的一段话,他这几年一直在为保护旧城奔走,但是基本都是无效的。这里面引用了他的一句话,他讲北京旧城的开发破坏了绝大部分地面的文物建筑,把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仅仅当做地皮处理,就好像是把字画当成纸,把商州的铜器当废铜使用。讲的多么好,多么令人痛心啊!

    我们应该想到建筑过程中给子孙留下什么。如果说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全毁掉了,同时建了一些不用多长时间就要拆的东西。那么我们真的会成为捱好几代子孙骂。

1」「2」「3」「4」「5」「6